随着网络的发展,博物馆网站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作为博物馆网站主版块的藏品介绍项,其分类设置不仅能反映目前实物藏品的分类状况和数字化水平,也影响公众欣赏藏品的视角。 那么博物馆网站究竟是如何对藏品进行分类的呢? 博物馆网站对藏品进行分类的方式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笔者在对国内主要一、二级历史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的现状,博物馆如何完善网站的藏品数据,以及如何为公众提供更方便的馆藏检索方式。 这部分做一个讨论,向各位前辈学习。
一、国内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现状
1. 博物馆规模和藏品数量影响分类设置
通过对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的调查发现,我国主要一级博物馆网站的藏品类别比二级博物馆网站丰富,部分博物馆在大类下进一步细分。
例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站上,其藏品仅分类为古藏品,分为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字画、货币等22个类别。 ,全面展示了国内历史博物馆馆藏品类的整体面貌。 又如,在故宫博物院的网站上,“陶瓷”这个项目网站分类,按照年代、类型、窑口,分为几个子类;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古代藏品热点鉴赏”页面
故宫博物院官网“陶瓷器物”分类搜索页
国内二级博物馆网站的藏品分类设置相对简单。 例如福州博物馆、开封博物馆、济南博物馆等,只设置了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主要展品。 显然,藏品较多、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其藏品分类设置会比一些藏品较少、规模较小的博物馆更为丰富。
中国部分二级博物馆网站藏品类别
网站
主要类别
福州博物馆
陶瓷、寿山石、字画、青铜器、其他
开封博物馆
青铜器、陶瓷、玉器、字画、杂项
济南博物馆
书法、青铜器、陶瓷、玉器、绘画、杂项
2、本地区特色藏品分类不统一
作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一些博物馆网站为了突出博物馆的特色藏品,还将能够代表该地区历史文化的藏品列为单独的类别。
例如,在一级博物馆中:
湖南省博物馆特设“马王堆汉墓文物”门类
洛阳博物院特设“三彩器”门类
广州博物馆特设“广州刺绣”展区
在二级博物馆:
泸州市博物馆特设“酒具”分类
咸阳博物馆特设“汉兵马俑”专区
包头市博物馆特设“唐卡”专区
一些博物馆网站将其特色藏品设置在“镇馆之宝”类别下。 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有浙江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大同博物馆等。但由于传统古器物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博物馆都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设置,基本以陶瓷等传统古器物为主、青铜器、玉器、字画。
3、现代文物与民族文物的分类设置比较模糊
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博物馆网站在设置藏品类别时,虽然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民间文物、现代文物、杂项等。 、杂物器具、其他等物品,但没有进一步细分,文物的具体类别、年代属性、历史价值等信息仍然模糊不清。
有学者认为,上述分类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歧义。 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物藏品的分类标准不明确,导致博物馆网站在设置藏品分类时缺乏准确的参考依据。 因此,博物馆在做好实物藏品分类工作的基础上,应严格参考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意见,设置网站藏品分类,为公众提供更清晰、更清晰的藏品。类别。
2、博物馆网站馆藏资料有待完善
通过对博物馆网站藏品分类设置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博物馆网站仍然缺乏藏品数据库的支持,只是部分展示藏品,介绍简单,图片欠佳。 一些博物馆虽然有藏品数据库,但仅限于公众,信息检索功能较弱。 特别是一些二级博物馆网站受藏品、技术、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
相比之下,一些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博物馆,除了提供大量藏品的详细介绍和高清图片外,还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藏品检索方式。 比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站上,馆藏的大部分文物都是对外开放的。 公众可以放大藏品图片,领略藏品的地方特色,同时通过某藏品的相关链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同一时代的其他文物,相同的纹理和相同的类别。 控股信息。 此外,博物馆还提供“时代”、“质地”、“类别”等多个检索项。 只有“质地”项设置为石、玉、砖、陶、瓷、铜、铁、金银、其他金属、骨角、草木、竹、漆、玻璃、珐琅、刺绣、皮革、纸、化工、mud、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大众了解藏品的属性,实现便捷的检索。
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藏品鉴赏页面
调查中还发现,现有博物馆网站在介绍某类藏品时,很少涉及其他博物馆同类藏品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众进一步了解某类藏品的网络功能。 提高博物馆网站馆藏信息内容,更大程度开放馆藏资源,建立高度集成的跨馆检索馆藏数据库,增加各馆数据资源的关联性,实现馆藏信息资源共享博物馆之间应该是未来。 博物馆资源共享努力的方向。
3.优化藏品分类设置,提供便捷的检索方式
从现有的调查情况来看,国内博物馆网站大多按照单一、线性的分类模型对藏品进行分类。 一方面受到传统实物藏品分类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往往从相对相似的角度解读藏品,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藏品的其他信息。 此外,一些博物馆还受技术和观念的限制网站分类,网站上的藏品分类比较简单。 公众在浏览某件藏品时,会被动地从网页呈现的单一视角来欣赏和理解该藏品,从而导致该藏品的其他特征被模糊和忽视。 以馆藏“兵马俑”为例,有的博物馆网站将其归为“陶器”,有的则归类为“雕塑”。 陶俑是陶器的一种,也是古代雕塑的一种。 如果将陶俑仅仅放在陶器的范畴内,那么公众在浏览时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倾向于关注陶俑的质地属性,而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则是次要的。
可见,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公众对藏品的鉴赏影响很大。 博物馆网站在设置藏品分类时,急需突破单一、线性的分类模式。 对此,可以尝试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或加入装饰、工艺、造型、主题等关键词,以更多角度、全方位的藏品信息呈现给大众。
以故宫博物院网站为例,网站根据每件藏品的特点添加相应的关键词。 鹅颈、牛角牙、牙条、圆木、步步高、管脚等;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新增“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梅瓶、莲瓣纹、枝条、弦纹、妆土”等; “镶金蜻蜓簪”又添“累丝、镶嵌、红宝石、翡翠”等。 通过这种方式,为公众展示了更加全面、相互关联的馆藏信息。
故宫博物院藏品《珍珠四首官帽椅》
故宫博物院藏《磁州窑黑花白地花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金镶宝石蜻蜓簪》
此外,考虑到不同公众在博物馆网站上关注的内容和希望获取的信息存在差异,博物馆还可以尝试进一步分析网站的受众、浏览目的、偏好等,并相应优化馆藏分类设置,提供更便捷的馆藏搜索方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信息传播为使命的博物馆,在寻求更合适的分类方式解读藏品内涵的同时,也应鼓励公众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藏品分类体系建设。态度。 国外一些博物馆网站尝试借鉴网络上流行的“大众分类法”,用大众的日常语言重新诠释藏品信息,呈现藏品的不同欣赏角度。 不再拘泥于博物馆专家知识、视角、审美等方面的影响。
也有一些博物馆网站使用通俗的语言对藏品进行适当的分类。 最具影响力的是史蒂夫博物馆项目,这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与剑桥大学考古与人类博物馆的合作项目。 此外,布鲁克林博物馆还在试验用户使用群组标签服务为博物馆的藏品添加标签,以供公众查阅。 授权公众可以换掉一些不相关的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不少博物馆也开始尝试通过开展“数字博物馆标签计划”,鼓励公众为博物馆提供社会标签,让公众制作的标签与博物馆并列放置。博物馆的专业描述。
——
博物馆网站的藏品分类设置不仅可以反映实物藏品分类的现状和数字化水平,还可以影响公众欣赏藏品的视角。 博物馆网站不能再简单地被视为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渠道,而是吸引和扩大公众参与的互动平台。 合理的馆藏分类设置,可以为公众搭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一体化的馆藏资源共享平台。 因此,要求博物馆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藏品分类设置。
——
本文经《博物馆》杂志授权,改编自《国内博物馆网站藏品类别设置调查与探讨》,原刊于《博物馆》杂志2017年第2期。作者:杨晓燕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